第四百三十七章 朝堂争斗(四)-《汉元1836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要知道温体仁当政多年,无论是东林还是其他党派,全都被他压得死死的。

    当年文震盂入阁时,就因为他文章写得好,得了崇祯的赏识,温体仁便想方设法地将他赶出朝堂。

    为了排挤政敌,这种事多不胜数,如今有人敢当面弹劾,自然引得大家拍手称快。

    至于陛下为何只甩袖就走而不当场下令,大家都心知肚明,这不过是给朝堂留一些脸面罢了。

    果然,等到第三天晚上,温体仁尚在家中用膳之时,曹化淳便亲自带队,向他宣读了崇祯旨意。

    着令温体仁罢相,发归原籍。

    其余刘锡命所奏温党官员,一律罢官免职。

    消息一出,京城内外欢声如雷,刘锡命的声望又上了一个台阶。

    尤其是在众多年轻御史心目中,都把刘锡命的战绩当成了自己的目标。

    方才任官,便将一国首辅弹劾倒台,如此行径,当得上一个政界新星的称呼。

    一时间,想要结交刘锡命的各路大臣从者如云。

    当然了,有利也有弊。

    刘锡命以一介侍读的份,冒然弹劾朝中大臣,而且是首辅这样的官员,对他不满的人也多出来不少,上朝之时指指点点的更是不尽其数,让他有些烦不胜烦。

    温体仁倒台,楚党等人更是欢欣鼓舞,如今东林党已经率先被清扫出局,那么杨嗣昌入阁的可能岂不是大增。

    然而事很快又遇到了难题,自杨嗣昌担任兵部尚书以来,崇祯常问对尽皆对答如流,因此崇祯对他倒是很满意。

    在楚党稍稍派人吹了吹口风之后,崇祯当即便要廷推杨嗣昌入阁,主持剿匪大事。

    可惜的是,朝中上下除了楚党之外,全都对此十分抵触。

    东林中人更是抓住杨嗣昌还应该丁忧为由,坚决反对夺入阁。

    刘锡命也是第一次见识到了明朝的这种政治斗争,更是深刻地体会到了明朝皇帝多位碌碌无为之主的原因。

    无他,权力太小而已。

    就拿这次崇祯想要廷推杨嗣昌入阁一事,按说任免宰相,本就该由皇帝决定。

    但是明朝可不这样,不止廷推要让朝臣们信服,就连几个关键岗位也必须全数赞同才行。

    这次就是因为吏部给事中张辰认为杨嗣昌夺于朝廷规矩不合,硬撑着不肯在吏部上奏皇帝的推荐书上署名。

    按照制度,吏部给事中不予署名,这份报告就出不了吏部,结果杨嗣昌眼巴巴望了许久的位置反而被齐党的张至发捡了便宜。

    不过对于刘锡命来说却也不是什么坏事,至少吏部侍郎汪庆百等人被连带拔起之后,楚党中人趁机把持了这一位置,

    如此一来,铁血大同社关于此前的布局却是方便了许多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