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九章 回程-《帝都升职录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“真是谢谢你,也谢谢闫总了。”尹杰总结道,“我得说,闫总看人真的很准。”

    “你知道闫总没有上过大学吧?”左右旅途无事,戴安慧就很大胆地八卦起老板来。

    “真的吗?不知道呢。其实人的成就和学历真的没什么关系。我就觉得闫总特别有威严。”尹杰答道。

    “闫总高中毕业就辍学回家搞副业了。他什么都干过,挖黄连、种香菇、还做过木材生意,也就是从木材生意挖到了第一桶金。后来在当地政府的鼓动下还参加了乡镇干部考试,一下就吃上了‘公家饭’。改革开放之后,他陪领导到广东考察,发现那边有很多企业为香港企业做配套赚了不少钱,就动了心思。后来有外商到江浙一带寻找纺织配件产品代工。当时没有人相信老外啊,谁都不敢干。闫总不想让这个好机会就这么流失掉,就留住了外商,辞职下海自己干。用他挣到的第一桶金买设备、请师父、招工人,挣到钱以后又扩大规模...”

    这几乎就是江浙民营企业家们普遍发家史的一个缩影。

    “你刚才说他看人准?那真的是用大把的钞票练出来的。他开始做生意因为看人不准亏了很多钱,最要命的一次被坑得几乎没有钱发工资,没有钱买原材料,连到外地跑销售的钱都几乎没有了。”

    “那么严重啊?后来怎么度过难关的?”

    “他不是在政府干过吗?他到县长那里去哭穷啊,还立下了‘军令状’,县里就当作‘扶持先进民营企业’来协调银行给了贷款,这才活过来。从那以后,跟人谈生意的时候他就特别看重对方的人品和行事风格,人不对的话有钱赚他也不做。其实你那天介绍的那些内容里边,最打动他的应该就是S国的‘企业信用体系’。”

    尹杰心里暗忖,这和何宇新的“人性分析法”颇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    “那王总呢?王总的英语真好!”

    “王总是闫总同学,原来在镇上学校里教英语的。在闫总跌得最狠的那次,她辞职进入公司,帮着闫总一起经营。闫总这个人脾气急,生气起来骂人特别狠。有了王总就总能劝着他一些,而且王总很有头脑的,商业上的决断能力不必闫总差的。现在他们俩一个看趋势做布局,一个细致入微负责企业日常经营,配合得特别好!”

    尹杰正打算称赞一句“双剑合璧”,就听戴安慧突然说了一句:“缺点呢还是有的,其实这次你也看出来了吧!我受他们委托过来考察,确是完全没有法子做主的。”她心灰意冷地摇了摇头。

    尹杰想起了她每天的“早请示晚汇报”,不禁默然。在民营企业的成长过程之中,有一点几乎无法避免,那就是“授责不授权”。很少企业能够妥善处理,大多数民营企业依然沉浮在这样的怪圈中,长此以往,企业费尽心力找到的人才会在屡次碰壁之后被磋磨成庸才。

    处理的路径在哪里呢?她不禁陷入沉思。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