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天启是个很矛盾的人,他极重感情,又极其冷漠。对于威胁到他权利的人,不管有多大的功劳。他绝不吝啬他暗中的屠刀。 而对于没有威胁的至亲之人,他也不吝啬自己的感情。 少年时的经历,促成了天启这种性格的养成。 生母被人活活打死之后,转眼就被寄养到了下手的女人手中,在那个女人手中受尽了虐待。 而移宫案中,天启如同一只提线木偶般,被人抢来抢去,充当着尽职的唯一道具,惶恐的看着。我想,对于当时实际年龄还没有十五岁的天启来说,他当时的内心是有多么的无助与绝望。 这些也让天启对权利有着极强的掌控欲。 后世提到天启,都是木匠皇帝,昏君,被客氏和魏忠贤所蒙蔽,任由他们祸乱朝纲。 但天启自始至终都是大明朝的绝对控制者,极为擅长装糊涂和顺势而为,东林党的全盛与覆灭,阉党的权势滔天,都离不开天启的暗中操控。 天启装糊涂的手段很简单,也很有效,就是不太识字,没文化,对于一些常识性的问题都可能一问三不知。 但身为一个皇帝,从小就是作为接班人的皇太孙,真的会不识字吗。 万历的国本之争,就是从朱常洛九岁时的读书问题开始的,而作为一个皇太孙,在万历已经认命的情况下,他的读书问题会没人关心吗。 而且,天启极其聪慧,宫中的这些大的建设,全部都是天启设计的,小东西上,他还设计了很多机关作品,放现在,那就是极为优秀的工程师和设计师。 这样一个人,他真的会不怎么识字吗。 移宫案,以天启的顺利登基而告终,之后自然是提拔表现出色的东林党。 彼时的东林党,还是一群有着崇高理想与政治抱负的正直官员,绝不是崇祯时,那个已经被魏忠贤打断了脊梁,里面充斥着各种歪瓜裂枣的东林党。 登基之后,天启便感受到了这群不懂变通,还不怕死的东林党的威力。做事处处受限制,这也不许那也不对,感觉自己就是个傀儡,这让他回忆起了移宫案时的无助与绝望,也为东林党的破灭埋下了祸根。 估计是那段寄养岁月中,被李康妃也就是西李骂狠了,天启很怕挨骂。而众所周知,明朝的言官恰恰是骂人最凶的一群人,天启还亲眼见过这些人骂人的威力。 移宫案中,面对西李派来抢夺天启的太监,斗士杨涟怒而喝骂,当时就把那些太监骂的面无人色,仓皇逃回。 正是见识过这些斗士的威力,所以天启喜欢装昏君,只躲在后面操控,责任都是别人的,挨骂那自然也是别人。 这不是乱说,朱常洛快要驾崩的时候,让天启出来见那些顾命大臣,托孤的时候,西李可以闯进殿内,拉着天启就走,直接就在殿外大声训斥。 这还是当着大臣和皇帝的面,可以想象,天启在西李那里过的是什么日子。 很快,机会就来了,原先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去职,宫中就王安最有资历,任命都下了,王安只是按照惯例矫情一下,说能力不够,恐不能胜任。 结果天启还真批了,能力不够那就不当了吧,直接把他一撸到底,也算是开了先河了。 王安可是天启的大恩人,他爹和他登基,王安都是出了大力的。坏就坏在王安与东林党走得极近,都能算是太监中的东林党了。王安在,天启就感觉不到安全感,感觉自己时刻都在东林党的监视下,王安不走,天启寝食难安。 估计在天启眼中,西李和东林党没啥区别,都只是当傀儡而已。 当然,不管怎么说,东林党和王安毕竟是恩人,这种对恩人下手的事,天启当然不能背锅,于是,这口锅就扣在了客氏和魏忠贤头上。我估计客氏要是不去哭闹,天启最后也只能让王安当内相了。 估计是见识过郑贵妃和西李的疯狂,也看到了她们的结局,天启明白了一个影响了整个大明朝的道理,那就是天欲其亡,必令其狂,而天启恰恰就有令其狂的能力。 基本都说天启与客氏有不正当关系,天启对客氏极其宠爱,但我看到的,却是天启在利用客氏,利用客氏装昏君,降低所有人对他的警惕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