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他闭上眼,细细品味了片刻,再睁开时,眼中竟有了些水光,声音哽咽:“好……好药啊……火候恰到好处,药力醇厚……长青,你……你这孩子,让我说什么好……” “顾老,您什么也别说。” 李长青蹲在他面前,脸上带着真诚的笑意,“看着您一天天好起来,比什么都强。这药就得坚持喝。” 看着顾清明把一碗药慢慢喝完,脸上竟泛起一丝难得的红晕,气息也平稳了许多,李长青心里踏实了不少。 他没有急着离开,而是顺势在旁边的草垫上坐下,拿出自己的笔记本和铅笔: “顾老,您上次讲的君臣佐使,我回去琢磨了好久,越想越觉得有道理。比如这常见的风寒感冒,为什么有时候用麻黄汤,一剂就能汗出而愈,有时候却要用桂枝汤,重点在调和营卫?这表实和表虚,在脉象和症状上,具体该怎么区分把握才准?” 顾清明见李长青不仅用心照料自己,更在医术上有如此钻劲,精神顿时为之一振,仿佛找到了当年在省城中医学院讲堂上传道授业的感觉。 他清了清嗓子,虽然声音依旧沙哑,却透出一股不容置疑的权威感,拿起地上的一根小树枝,在泥地上划拉起来: “长青,你这个问题,问到点子上了!这正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,差之毫厘,谬以千里!” 他一边画一边说着,“你看,这麻黄汤,方中麻黄为君,辛温发汗,力猛效专,如大将开路。桂枝为臣,助阳透营,温通经脉。杏仁降肺气,甘草和中调和。其所治之证,关键在于表实二字!何为表实?乃寒邪强劲,紧闭腠理,正气尚足,正邪交争剧烈!故症见恶寒重,发热轻,最重要的是无汗!周身酸痛,脉象浮紧,如牵绳转索!” 他顿了顿,在地上另画一处:“而桂枝汤则大为不同!方中桂枝为君,芍药为臣,一散一收,调和营卫乃是其根本大法!配以生姜、大枣、甘草,旨在扶助中焦,滋生营卫之源。其主治之证,关键在于表虚!何为表虚?乃营卫不和,腠理疏松,卫外不固!故症见发热、汗出、恶风,脉象浮缓,如微风拂柳。” 讲到这里,顾清明目光炯炯地看向李长青,语气加重:“所以,关键鉴别点,就在于这有汗无汗与脉象紧缓!有汗为虚,无汗为实。脉紧为实,脉缓为虚!此二者,决不可混用!若表虚误用麻黄汤,则汗出过度,重伤阳气,甚则亡阳。若表实误用桂枝汤,则病重药轻,闭门留寇,邪不得出!” 李长青听得全神贯注,顾老这番深入浅出的讲解,将抽象的中医理论与具体的症状、药性、病机、甚至用药如用兵的比喻完美结合,犹如在他面前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医殿堂深处的大门。 他联想到现代医学的病原体攻击和机体免疫反应,虽然理论体系不同,但在追求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上,竟有异曲同工之妙。 “我明白了顾老!” 李长青眼中闪烁着豁然开朗的光芒,忍不住用了个比喻,“这就好比……嗯……同样是外敌入侵,如果咱们城墙坚固,兵力充足,那就得主动出击,开门退敌。如果咱们城墙有漏洞,兵力不足,那就得先修补城墙,安抚内部,巩固防线,不能贸然出击!” 顾清明闻言,先是愣了一下,随即忍不住抚掌,发出低沉却畅快的笑声:“哈哈哈!妙!妙极啊!长青,你这比喻,虽源自乡野,却直指核心,生动贴切!正是这个道理!你这悟性,举一反三,真是学医的上上之材!” 一老一少,在这昏暗破败、弥漫着霉味和药味的牛棚里,一个引经据典、倾囊相授,一个思维活跃、举一反三,竟聊得忘了时间,忘了身处何地。 直到窗外最后一丝天光消失,屋内彻底暗了下来,李长青才惊觉时辰不早。 “哎呀,顾老,光顾着请教,天都黑了!您赶紧歇着,我明天再来看您!”李长青连忙起身。 顾清明意犹未尽,拉着李长青的手,依依不舍:“好,好!长青,与你论医,老夫甚是快慰!明日,明日我们再探讨药材炮制之妙!” 李长青安顿好顾清明,才匆匆离开牛棚,踏着渐浓的夜色,赶往武装部。虽然耽误了些时间,但他心里却充满了汲取知识后的充实感。 武装部后院,雷向东已经在等着了。“嘿,你小子,又猫哪儿用功去了?快来,今天练点新花样!” 今晚的训练内容是利用地形地物进行隐蔽接敌和射击。 雷向东在简陋的模拟场里摆放了几个破筐、柴垛,要求李长青利用这些掩体,快速移动、隐蔽、瞄准、射击。 “战场上,光会打固定靶不行!得会动起来打!还得不让敌人打着!”雷向东低吼道。 李长青出色的身体协调性、动态视力和感知能力再次大放异彩。 他就像一只灵巧的山猫,在障碍物间穿梭自如,总能找到最佳的射击位置和隐蔽点。出枪、瞄准、击发,动作流畅迅猛,虽然目标是由雷向东偶尔抛出的土块,但他的命中率依然高得惊人。 “好小子!真有你的!这战术动作,跟练过似的!” 雷向东忍不住赞叹,扔给李长青一条毛巾,“擦擦汗!歇会儿!” 李长青接过毛巾,笑了笑:“雷哥,还是你教得好。在山里追猎物,也得讲究个隐蔽和突然性,可能有点类似吧。” “嗯,有道理!实践出真知嘛!” 雷向东点起一支烟,“不过,你这身体素质和学习能力,确实是万里挑一。郑部长说了,等到民兵集训,让你当示范兵!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