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按照胡惟庸之前所想,皇帝之所以敢在中都城劳役上,出手这般的阔绰,一个重要的原因,就是知道宝钞都提举司那里,快把宝钞给弄好了。 马上就要开始发行宝钞。 印钱可比通过收税等手段,来钱快太多了。 只要宝钞一开始发行,这点缺口根本就不是事。 结果哪能想到,现在皇帝瞎搞一气,居然出人预料的,喊停了宝钞的发行…… 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吗? 朱元璋点了点头,陷入到沉思之中。 二十五万贯,说多不多,却偏偏卡在了这个关键时刻里。 必须将之给解决了才行。 只是……该用哪个办法来解决好呢? 朱元璋在心里衡量想到的几个解决办法的利弊,一时间没有言语。 “上位,要不……先暂时把移民的事情给停下来? 这样的话,基本上钱也就够了。” 见到皇帝为此而苦恼,作为丞相,胡惟庸自然要充当贴心小棉袄,将皇帝不好开口的话给说出来。 这是他经过急速的思索之后,觉得最为可行的事。 移民是一个长久的、持续性工作,北面荒芜的地方太多,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。 而如今的皇帝,对于移民的百姓,给的又稍微多了点。 导致这个事,成为了财政的一大支出项。 而且还是持续不断的支出。 现在钱财出现缺口,先暂时把这事停下一段儿时间,让朝廷稍微缓口气,也不是不可以。 从各方面来考虑,这都是影响最小的,属于可以付出的代价。 只不过,唯一不太好办的,是这位放牛娃出身的皇帝,总是喜欢把百姓给挂在嘴上。 此前还不止一次的说过,往北面等人烟稀少的中原腹心之地等地方移民,乃是百年大计,一定要做好云云。 如今遇到了事,被架在了这里,不好拉下脸。 那么在此时,自己这个丞相,就需要很懂事了。 “移民乃是百年大计,极其重要,一刻都不能停,看起来只是停下三四个月的时间,不算太长。 但至少会导致少移民五万百姓。 五万百姓,可是能发展出不少东西来的。 这个时间段移民,不耽误百姓来到新地方,赶紧耕田,种些粮食,从而保证接下来的口粮。” 朱元璋果断摇头。 “上位说的是,但这也不过是一时的权宜之计。 虽会有一些影响,但影响也不会那般大。” 胡惟庸还在继续劝。 这等不好言说,明显和皇帝之前的说法背道而驰的事,皇帝肯定不会一口答应。 三辞三让嘛! 自己多劝几次,皇帝才会顺水推舟,勉为其难的答应。 这点他还是懂的。 “咱说的是实话,移民的事,的确不能耽误,更不能因为区区二十五万贯钱财而耽误。 移民的事不能停,而且对于移民的安置这些,也同样不能降低标准。 一切照旧! 胡相,咱与你说的是真的,非是要搞什么辞让的把戏,咱不是那种人。” 还要再说些什么话,对朱元璋接着进行劝说的胡惟庸,顿时闭嘴。 自己又会错意了? 皇帝到底怎么了? 最近一段儿时间,做事情怎么往往不按照常理出牌? 这般难伺候了? 一向自信的胡惟庸,都自信不起来了,禁不住的在怀疑人生。 “是臣想错了,臣必然会按照上位的吩咐来,盯紧下面的人,让他们在这事情上,不出任何的差错!” 胡惟庸立刻沉声表态,态度非常坚决。 “只是……这钱财的缺口,又该怎么填上?” 朱元璋道:“这个不着急,咱来想办法,绝对不会耽误正事。” 胡惟庸得到皇帝的准话,便不在这事情上多言语。 很快就从武英殿这里离开…… 返回到中书省,进入到独属于自己的公房内,坐到那张红木桌案前,回来时还笑着向与他打招呼的人点头示意的胡惟庸,猛地一巴掌拍向了那红木桌案! 不过,手掌即将和桌案接触时,忽地又收了力道,只是发出了一声不大不小的声响。 这是担心动静被其余人听到。 胡惟庸面色阴沉的,在这里坐了好一会儿,忽然一笑,满满都是讥讽。 他倒是想想看看,朱元璋这家伙,到底能用什么办法,填上这二十五万贯的缺口! 可别窟窿越弄越大,最终还是选择了发行宝钞,或者是暂停移民就好笑了! …… “哈哈哈……” 宝钞提举都司这里,赵鼎来到没有人地方,再也憋不住笑了起来,心情格外的畅快。 胸中的郁闷之气尽数消失。 让胡惟庸这狗东西不当人,抢夺自己的功劳,前去找皇帝表功! 现在直接撞马蹄子上了,舒坦了吧? 圣明无过于上位! 不过,赵鼎的开心很快就消失了,因为皇帝那里来人了,传来消息说,宝钞还要接着改。 如今的宝钞太大了,不便于携带,需要大幅度缩小,面额最大的一贯宝钞,改为长五寸,宽两寸。 其余面额的宝钞,也都要缩减。 除了这些外,其余图案这些倒不必再进行改动。 已经进行过多次改版,改的想要吐的赵鼎还能说什么? 只能接着开始掉头发的路程了。 好在胡惟庸这个丞相在这次的事情上,又吃了一个亏,能给他带来很大的安慰。 其余官员,得知皇帝推迟宝钞印发的消息,诧异之余,很多人也禁不住长松一口气。 他们又能少遭受一些损失了。 户部尚书刘歆明显也有些意外,但意外之后,却也没有太多其余反应。 宝钞终究还是会印发的,只要印发,那些致命的问题就会出现,根本无法解决。 不是说推迟印发就可以的。 而他此时也从胡惟庸那里,得知了皇帝对于二十五万贯银钱缺口的态度,亦是心中冷笑不止。 等着看皇帝能弄出什么‘高明’手段,将之给补齐了。 不是说他看不上皇帝,实在是皇帝在财务上的水平,低的让人想要发笑。 不过,也正是因为皇帝在财务上胡乱搞,才能让他这个户部尚书如鱼得水,在哪哪都是窟窿的财政里遨游…… 朱元璋没有让这些人久等,三日之后,就给出了属于他的解决办法……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