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17 三大条约落地——新世界,新秩序-《大清话事人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对他国,大体分 3种类型。

    一,你有利用价值,但是你拒绝和我合作,我会出手揍你,揍到你服输为止。

    二,你没有利用价值,也没有挡路,我懒得搭理你。

    三,你没有利用价值,却执意挡路,我就灭了你。

    欧洲诸国基本属于第一类。

    可以谈,可以打,可以签合约,可以做生意。

    罗刹属于第三类。

    永远蹬鼻子上脸,打轻了不服,打重了记仇,只能将其打回 16世纪的公国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《苏州条约》、《伦敦条约》签署之后,吴国掀起了新一轮的出海狂潮。

    移民口号喊的格外响亮。

    想挣钱养家吗?

    搭上朝廷的致富海船。

    到北美去,薪水 5倍, 2年升一级。

    到南亚去,薪水 4倍, 2年升一级。

    到吕宋去,薪水 3倍, 5年升一级。

    出海吧,去做人上人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一次史无前例的移民运动席卷帝国。

    招募计划针对以下人群:文官、军官、士兵、工人、书生、小商贩,不论地域不论出身。

    要求很简单:

    有家室(家族庞大优先),年龄 30岁以下,身强力壮。

    李郁很清楚,殖民地一代忠诚,二代叛逆,三代翻脸不认人。

    天高皇帝远。

    他们背后的家庭家族是一根纤细的风筝线,隔着万水千山,对风筝保持微弱束缚。

    未来,

    吴国殖民地人员配置将分:流官、定居民、驻军三类。

    流官 5年一换。

    驻军 3年 1换。

    帝国要限制殖民地居民的上升通道,限制其成为行政官,而是往技术人员、农场主和贸易商的路线上发展。

    论制衡,李郁是专业的。

    这些手段只是寻常,不寻常的暂时藏在工具箱里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此外,吴廷还做了几件小事。

    第一,

    保护国参战仆从军 5000余,幸存下来的 2000人每人赏赐金币 50枚,银币 50枚,军服武器一套。

    从其中挑选 400人,送至士官学校昆明分校就读,学制 1年半,学汉语、学军事。

    毕业时赐予佩剑配枪,授予帝国陆军准尉军衔,外务部使节护送归国,当面向各国君主推荐,要求重用。

    掺沙子。

    埋种子。

    李郁要求外务部,密切关注这批种子的发展情况,保持联络~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第二,

    在保护国驻军,一应开支必须由所在国支付。

    历史“被保护”的欠账必须定期偿还,拿不出现钱?没关系。可以拿矿产、特产、牲畜、女子抵账。

    总之,

    穷没关系,但必须有个态度。

    如果态度不端正,王位立马不保。虽然儿皇帝不好听,但想做的人数不清~

    这个方案不错,

    高丽王国每年偿还 2000名少女和 500匹马。

    扶桑王国每年偿还 2000名少女和 500名流浪武士。

    安南是煤、铁、木材。

    暹罗是锡、铅。

    缅邦是铜、玉石宝石、木材。

    其余各国是大米和海产品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第三,

    要求各个保护国派出不低于 20名本国贵族少年到吴国深造。这批人会在文官学校、士官学校轮转。

    打造一批可以施加影响力的殖民地精英阶层。

    和以上2条一样,都属于阳谋。

    天子当行阳谋,堂堂正正的下棋。无论你如何支应,都是螳臂当车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第四,

    在部分边境省份,如云南、广西、西域成立陆军少年军校。

    吸纳 7~9岁贫寒农家子弟入学,包食宿、学费、服装。

    入学即授予士官军衔,享受相应等级的军饷,学制 6年, 4年在校, 2年军营轮转,主修军事,辅修文化。

    东山士官学校是帝国的黄埔军校,但李郁并不满意。

    入校时都是成年学员,他们在社会浸润的时间太久了,沾染了许多洗不掉的时代烙印。

    少年军校则不同。

    边境农家子弟,思维纯粹。

    7~9岁,是个很好的年龄,开始懂事,但未曾定型。入校前的窘迫生活和入校后的尊严生活对比,将产生最纯粹的忠诚。

    毕业后,给帝国陆军陆军注入新鲜血液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第五,

    陆海军扩编。

    陆军增加 50个独立步兵团(每团 2500人),从北方各省募兵。

    海军增加 10000名本土水手,从福建和广东沿海招募。增加 1000名外籍规化水手,全球招募。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