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春节前的苏州府,生机勃勃,万物竞发。 拥有 50台蒸汽机的江南纺织厂~ 一管事走进噪音隆隆的纺纱车间,站在椅子上,用最大的声音吼道: “机器不能停,外面的船等着拉货。” “各位,辛苦辛苦啊。从今天开始到元宵之前,所有人的工钱按照 3倍发。” “除夕夜咱们厂设宴,在岗工人全部上桌吃饭,鸡鸭鱼肉,管够。” 众人纷纷点头。 头顶挂着一大横幅: 产量!产量!还是产量! …… 工厂门外,贴着告示: ~凡能提高产量、升级工艺之本厂人员,方案一经采用,视效果大小赏银 20两至 1000两。 悬赏是真的,而且效率超高。 上午汇报,上午就给赏银,中午就开始改进。 一线的工人积极性被充分调动,他们在和机器打交道的时候确实能够发现许多影响产量的痛点。 蒸汽机可以提供动力,但是动力传输和生产环节的不合理设计还有很多很多。 完善,再完善。 只为了提高产量。 各家工厂甚至派遣卧底到同行那偷师。 一家改良,家家改良。 军备竞赛是这样的。一旦开启就没法停止。谁不跟,谁就会被同行卷死。 …… 不止是江南纺织厂,吴国境内的几百家轻重工业工厂都陷入了产量焦虑。 始作俑者——吴皇。 方式——金钱激励。 奉旨, 采购署坐镇大运河畔的胥江码头,用《借款条约》借来的首批 1500万两白银支付货款,来多少,就收多少。 棉纺制品、铁制品是采购大头!其余还有各类生活必需品零零总总 20余项。 谁的产能大,谁就能拿走更多的银子。 …… 闯关东、下南洋。 时代的大潮面前,机遇和风险并存,无数空白等待填补。 吴廷已经昭告天下, 无论是文官、武官、士兵、商贾、技术工、农民、乃至乞丐~兹要愿意投身移民大潮,接受朝廷安排,下船之日皆可实现小小的阶层跨越。 最差,也给 50亩田。 主动报名移民之人又细分为两类: 一类是分母,一类是分子。 分母,是数量庞大的普通移民。分子是官吏、巡警、技术工、商人。 通过分子将帝国意志下沉到分母。 总言而之, 分母多是经济窘迫之人,吸引他们的是——拥有自己的田地。 …… 宣传署火力全开,吹的天花乱坠。 在那些说书先生嘴里。 关外的画风是这样的: 一把攥出油、一眼望不到头的黑土地,插根筷子也能发芽,去了就圈地,都是无主的良田。 想吃白米,自己种。 想吃肉,去山里挖几个陷坑。 想吃鱼,撒网捞。 想盖房子,想烧火,自己砍,到处都是树。 南洋的画风是这样的: 一年到头都暖和,没有冬天。 一年三熟,没有干旱。 官府允许每户抓 2个土著当耕牛。 持续了数月的民间宣传~ 吴廷终于把移民话题给炒起来了,让民间产生了模糊印象——出去了,就是人上人? …… 吴廷新成立了殖民部,陛下亲自兼任以表决心。 各省报名的人不少。 两广福建百姓适应湿热气候,尽量安排去南洋。 湖北、安徽、江西人扛冻,尽量安排去关外。 唯独在江南反响平平,甚至可称为冷淡。江南人向来是这样的,对外面一屑不顾。 关外?呸。 南洋?呸呸呸。 随你说的天花乱坠,我就认为天底下有比江南更好的地儿。我一步都不挪,死也不挪。 这么好的事,不如让给老乡们吧。 …… 南方小规模移民和既定的北方流民充实关外的安排并不冲突。同样,和既定的南洋土地抵给巨商也不冲突。 出发点是:掺沙子。 南洋和关外绝对不能铁板一块,制约是必须的。 帝国只有一人可以呼风唤雨,那就是陛下! 在一片激进的气氛下, 吴国的老朋友,撒克逊东印度公司总督阿德莱德又来了。 这是他第三次造访江南。在之前双方已具备了良好的互信。 他此行目的是尽快出手爪哇岛,换成战争经费! ……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