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~ 武昌府大冶县、通山县之间, 有数条两山夹一谷的特殊地形,历来是商贾行人行走的官道,山谷狭长,长度在50里左右。 是从赣北入鄂的最理想陆路路线。 第2军团入鄂。 三溪镇首当其冲。 赵庄文主动请缨率2名千总及2000新军赶至此镇。 百姓已无踪迹, 战火将至,就连山上的鸟兽都罕见踪迹。 “烧了。” “嗻。” …… 熊熊大火将三溪镇付之一炬。 之后, 就是清军层层叠叠的防线。 赵庄文爬上两侧山峰(平均海拔100丈),对拔地而起的碉楼赞不绝口。 他毕竟是个穷书生,有些事可以无师自通,有些事他无法了解。 例如武器、工事。 这是他头一次见到碉楼。 好奇的爬上爬下,从孔洞里窥视,揣摩攻防战时的场景。 “妙,妙哉。如此建筑,一共多少座?” “14座。” “为何不修个百余座?” “赵师爷有所不知,修筑碉楼费工费力。不到1年功夫,建起14座就已经不容易了。” …… 赵庄文摇头, 想节节抵抗,就得有弱者心态。 弱者心态的头一条——擅守。 不过, 他对驻守碉楼的绿营兵不满意,麻木、畏缩、冷漠。 这样的兵能守得住碉楼吗? “本官代传巡抚军令,即调武昌新军进驻碉楼。” “大人,之前欠我们的饷银呢?” 一群绿营兵急了,投向赵师爷的眼神里颇有愤恨、不满、敌意。 …… “你们负责守住谷底前3道防线,欠饷后日就发。” “谢大人。” 一群绿营兵磨磨蹭蹭的撤出了碉楼。 换上了肤色黝黑、面容憨厚的新军。 赵庄文在武昌厮混数年,知道城市人和农人的区别大于云泥。 农夫新军未曾沾染油滑狡诈,但缺乏战场经验,最适合打防御战。 他拍了拍身边一名矮壮士兵的肩膀: “家里有几口人?” “回大人。8口人,我是老大,另外还有娘、俩弟妹、老婆、三个小子、一个丫头。住棋盘街。” “棋盘街是好地方。房子够住吗?” “太够了,一瓦到顶的两进小院。” …… 说到棋盘街的房子, 赵庄文注意到这名士兵的眼睛都在放光。 一瓦到顶的住房条件意味着什么,现代人已经很难想象了。 2天前, 赵庄文出面,责令相关衙署将衙门里存放的房契底稿一把火烧了,连夜重做了房契。 不管之前的房主是谁,一概不认。 从官面程序上,坐实了现在的住户就是真正的房主。 将来? 我死后,哪怕洪水滔天。 到阴曹地府里,找王巡抚说理吧。 …… “碉楼里一定要存粮存水。” “嗻。” “诸位为朝廷打仗,饷银理应多发。本官作主给诸位加发1个月饷银。家里不必担心,抚台有一口粥,就有你们家眷的半口粥。” 众人眼眶发红。 发自内心的感恩。 从脚下无立锥之地的农夫,混到如今武昌城里人,住瓦房吃官饷,这恩情大的没边了。 巡抚大人清廉刚正,和蔼可亲。 训练场上嘘寒问暖。 农夫们不会说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,但是他们懂吃水不忘挖井人。 …… 激励完毕, 赵庄文起身,扑通一下跪了: “我赵某人代表抚台大人,拜托各位兄弟了。” 众军官齐刷刷对跪,哭的不能自己。 赌咒发誓,碉在人在,碉亡人亡。 什么天下大势,什么吴军犀利~ 我们种田的只知道,为了瓦房小院,为了每月旱涝保收的3两军饷,敢和任何人玩命! 不就是死嘛, 种田的从来不怕死。 …… 赵庄文也拿出了狠劲,勒令周边士绅捐粮。不捐,就等着新军上门破家吧。 王杰只想青史留名,其他什么都不在乎。 那自己就更加不在乎了, 湖广本来就是一个岌岌可危的烂摊子,还能更烂吗? 抱着这种心态。 30出头的书生赵庄文头一次体会到了大权在握,言出法随的畅快。 …… 第2军团一部匀速行军赶至三溪镇,见到了眼前冒烟的废墟。 郑河安冷笑: “坚壁清野?看来,武昌有明白人。” “先吃饭,半个时辰后发起进攻,打穿峡谷。” 一个步兵连、一个散兵排拉着2门大炮作为先锋尖兵,进入山谷。 两侧山峰里不存在伏兵风险, 山全是光秃秃的,没有树木。 第(1/3)页